编者按: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躬耕教坛潜心育人,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官微特开设《躬耕》专栏,宣传推介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典型和榜样事迹,以资借鉴攻玉。
今日发布教学典型案例——《强基赋能!夯实教学管理,深耕课程创新,领航医学人才培养》
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
教学管理是筑牢质量底线的“承重墙”
教学创新是激活发展动能的“发动机”
多年来,医学院坚持“强基赋能”
将教学档案管理
作为夯实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以创新思维赋能课程建设
共有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基础医学核心课程
实现省级以上一流课程“全覆盖”
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课比天大”
在培育医学人才的沃土上躬耕不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医学院,看看学院人才培养中的那些事儿——
规范系统的档案建设
让教学管理“有迹可循”
教学档案是教学质量的“活化石”,更是学院发展的“数据库”。医学院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系统性,成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小组,构建了完备且高效的档案管理体系。通过设立独立档案室、制定详尽的归档目录与要求、明确归档范围与时间节点,学院不仅确保了基础教学资料的完整保存,还全面涵盖了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关键数据与多元反馈信息,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与成效提供了精准记录与科学参考。

医学院档案室
在硬件设施方面,学院购置了专业的档案整理设备与工具,进一步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档案查阅制度与归档流程,确保教学材料具备高度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为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医学院档案整理设备
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系统性记录、多维度评价、动态反馈和数据驱动管理,医学院的教学档案工作为助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学院课程建设材料归档流程图
规范的档案管理不仅清晰呈现了医学院教学活动的全貌,还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专业和课程负责人能够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与严格质量把控,助力医学院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不断创新,取得优异成绩。在数字化转型中,学院推进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将传统纸质档案转为电子档案,逐步构建智慧档案室,为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效率与能力。
数智赋能课程建设
让教学创新“提质增效”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医学院坚持“课比天大”的理念,注重教学创新对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驱动作用,着力构建“创新-进阶-提质-创新”的螺旋式上升循环的发展之路,以学院的进阶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多年来,学院多项教学创新支撑课程建设持续进行。如优化课程体系、重整教学内容、开发建设课程资源等内容创新;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PBL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法创新;实施基于课程教学强化育人功能和能力培养模式的模式创新;推进新形态教材建设和数字化教学纵深改革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创新。创新实践成就了学院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赛道上取得不菲成绩。

医学院一流本科课程一览表
目前,基础医学核心主干课程实现省级及以上一流课程全覆盖。其中,《人体局部解剖学》《生理学》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病理学》《药理学》等15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构建起“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高质量课程群,为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护理学等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口腔医学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提供了核心支撑。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证书
学院主动拥抱数智时代浪潮,在巩固一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以深入开展智慧课程建设为“切口”,开展数智赋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动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推进智慧教学平台全域覆盖,实现雨课堂百分百覆盖、智慧树、学习通等平台深度应用,架构了“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拓展”全链条数字化学习模式,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建设了突破时空限制的省级解剖学虚拟教研室,实现跨校师资共享、标准化教学资源库共建、实时教学案例研讨,助力教师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推进课程建设再进阶。

学院举行培训会推进智能课程建设
同时,医学院获批校级人工智能赋能(AI+)重点建设课程,将数智赋能课程进一步升级,在开发智能解剖辅助系统、实现3D解剖模型实时交互、虚拟仿真实验自主训练和AI智能答疑即时反馈等方面,发挥创新示范引领作用。依据已积累的大量线上学习数据,开展通过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的实践,为创新性建立“线上学习数据画像”奠定基础。

医学院邀请课程知识图谱专家做新形态智慧课程讲座
面向未来,医学院将持续深化智慧化教学档案建设和智慧课程建设,守正创新,以数字化管理和持续创新赋能教学质量提升,驱动学院进阶发展。
“大讨论大家谈”
数字赋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国家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行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与服务等方面深刻地改变了教育模式,学习模式,师生互动模式,从而改变教学形态。这些变革必然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原有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转变教学理念与角色,提升数字技能应用能力,强化数据分析能力,并承担技术伦理与安全责任。
就医学院而言,我们一直重视数字技术赋能课程建设,推动教师运用雨课堂、学习通等数字平台开展数字化教学。2024年开始,我们着力推进智慧课程的建设,先后组织5次全院大会,邀请专家普及AI建课知识,第一批数智赋能的课程建设已全面启动。我认为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强化数字“基建”,为师-生-管理提供平台、资源和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数智”素养;三是建立有效机制,引导和激励教师投入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改革之中。
——刘双萍 医学院教学副院长
以教学管理为基石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以教学创新为引擎
三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动教育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