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发布
  •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发布>>学校要闻>>正文
    • 学校要闻
      【聚焦本科教育教学大会】破立并举,主动求变,本科教育教学,我们这么干!(一)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6日 08:36  点击量:

        编者按:本科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立命之本、发展之基。日前,大连大学第五次本科教育教学大会召开,会场内外,共话育人初心,热议改革方案。“以生为本、课比天大”的理念掷地有声,专业优化、教学改革、数字化转型等举措催人奋进。大会引发全校教师热烈反响,纷纷表示要执奋进之笔,答时代之问,立三尺讲台,书育人篇章。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倾听他们的思考与感悟,感受连大教育工作者对育人事业的热忱与担当,共同期待课堂教学的破局智慧、实践育人的创新火花、莲子成长的韧性突破!


        刘为国

        口腔医学院教师

        大连大学第五次本科教育教学大会胜利召开,学习了赵书记的讲话和孟校长的报告,作为从教33年的老教师,更加坚定了我以学生为中心实践育人的初心。

        我们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将为基层群众服务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创立的揉筋复骨康复技术,突破了老年康复按摩的禁区,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建立了“三传育人”实践育人新模式,传承技术——继承传统医学、传递关爱——播撒仁心种子、传播健康——弘扬雷锋精神,让学生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第六届铜奖、第七届金奖,实现了我校志愿服务的突破。

        我们将在学校的领导下,主动求变,求真务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做好专业认证,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宋传鸣

        信息工程学院教师

        参加本次本科教育教学大会,我深受鼓舞与启迪。大会系统部署了学校在AI时代的育人新方略,特别是赵作伟书记的教育数字化战略与孟长功校长的人工智能赋能部署,让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既承载着学科发展的时代使命,更肩负着智能教育变革的育人担当。大会提出的科教融汇、“本硕贯通实验班”等举措,精准对接了AI时代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主修+辅修+微专业”培养体系,为AI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开辟了实践新路径。这些顶层设计让我们一线教师更加明晰:课堂教学既是践行“课比天大”育人初心的主阵地,更是培养AI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场。我将与学院同仁协同发力,以学科前沿反哺教学实践,以科教融汇赋能人才培养,为构建具有智能特色的本科教育新范式注入学科力量!


        倪晓明

        文学院教师

        “新文科”建设总体上要与新时代相应。新时代的主要目标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新文科”建设,要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要继承传统,守正出新,使文科建设本土化、中国化。

        以古代文学为例,“新文科”需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课堂、融入教材、融入科研、融入当代。要致力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依据中国古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路径,建设文史哲贯通的中国人文学科体系,培养出一代新文科人。


        卢翰琳

        护理学院辅导员

        很荣幸作为辅导员代表参加学校第五次本科教育教学大会,倍感振奋又深感责任千钧。我是入职仅五年,感谢学校一直致力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让我能够在岗位上不断历练成长。五年育人、五年探索、五年成长,我始终恪守入职初心、铭记育人使命,努力做学生信赖、喜爱的辅导员。

        站在新的起点,我将以本次大会精神为行动纲领,做好铸魂育人的使命践行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学生成长过程中,做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慎思务实,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究探索,创新方法路径,努力完善自我工作体系;注重实践育人,立足学院专业和学生特点,设计开展品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远在路上。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以心为之!


        王建栋

        网络与信息中心教师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征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服务人才培养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成为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构建智慧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字化环境,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跨学科、跨校区的高效共享,使教学资源供给从“单一化”向“生态化”跃迁。

        当前,AI助教、大数据画像等技术正推动评价体系向过程性、发展性转型,使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更具前瞻性。信息化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在培养学生数字素养、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独特价值。

        未来,网络与信息中心将持续深化教育新基建,构建“技术+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让信息化真正成为撬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支点和重要保障。



      关闭